重庆大学北京校友会

悠悠岁月久,浓浓重大情--记重庆大学七九级轧钢班

发布时间:2010-07-06 03:39 点击:2646 编辑:admin
作者  重庆大学1979级轧钢班  任勇
  
    一九七九年九月,29个怀着对美好生活充满无限向往的莘莘学子踏入了重庆大学的大门。他们百感新奇地加入了冶金系轧钢班。七九级是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届,学生主要由高中直接考入大学(前两届都有知青等中断学业再返校高考的学生)。与恢复高考后的前两届学生相比,我们这届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平均入学年龄一下子降了许多。与前两届师兄师姐相比,本届平均入学年龄才16岁多,而77级有的学生年龄都超过了30岁,是我们年龄的一倍多。记得当时我们系年龄最小的学生才14岁,我们班最小年龄的才15岁(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入校那年也是重大校庆50周年。
    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我们那批学生很多都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孩子,全靠学校发放的每月10多元助学金维持全部生活和学习开销,学完四年课程。我们一入校,学校就发给了每个学生棉衣棉被。在重大的四年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经历。师恩浩荡。母校在我们那代学生的身上,付出了太多太多。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至今都历历在目。班主任老师的问寒问暖、辛勤培养、严管细训就好似长辈的关怀,温暖着我们的心窝。大学是人生的华彩乐章,重大数年是每位重大学子永恒的财富。在那里,我们拼搏在求知的路上,用自己的奋斗,渲染着人生最动人的画卷,描绘着青春最绚丽的色彩;在那里,我们与母校共同成长,校园记录着每位重大学子的身影;难忘图书馆那苦读的灯光,难忘民主湖畔言情的小凳,难忘团结广场上飞奔的跑道。在母校的一点一滴已永久沉淀在每一位学子的记忆中了。全班同学在重大那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都学到了过硬的本领,顺利完成了学业。一九八三年七月,轧钢班的同学们带着建设祖国、为母校争光的美好愿望,肩负着母校的嘱托奔赴祖国各地的建设岗位。
    悠悠岁月,白驹过隙。如今的重大七九级轧钢班学生已经毕业28年了,部分学生已是“奔五”的人了。而此时,正是他们事业的巅峰时刻。他们都成了相关行业、企业、部门的主力或骨干。有的从政,由搞技术成了公务员,做了政府一级的秘书长、区长等职;有的从事企业管理,是国内大型企业如宝钢、重钢、西南铝、攀成钢等的中、上层高管;有的同学经商,是自主创业开办的私营国内贸易公司、国际贸易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们的企业规模达到了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利润上千万元的规模;也有的同学依然默默耕耘在技术的沃土,在大型研究院、企业研究所或学校讲台从事着高级技术工作。
    当年的一帮“愣头青”,如今都小有成就了。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在那青涩的年代,是母校父亲般的关爱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是你们循循善诱的教诲给了我们尝试的勇气;是你们郑重的嘱托为我们纠正了偏离的航向;是你们用汗水和辛劳培育了我们,把我们从一棵小苗培养成树。母校是港湾、是家,母校的给予,永记心间。母校给了我们“鱼”,又授予我们“渔”,使我们乘风破浪,勇创险滩。当年说一句话都会脸红的学生,如今成了洋洋万言的官员;当年连饭都难得吃饱的穷学生,如今成了资产千万或过亿的富翁;……所有一切成长的动力都来源于母校关注的目光。作为重大学子使幸运的,也是深感责任重大的。七九级轧钢班的同学们还将继续努力,创造更新的辉煌,为校庆百年聚首重大,再展鸿图。同时,衷心祝愿:母校繁荣发展,前程似锦!早日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续写重大新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