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北京校友会

温暖瞬间——关于北京校友会羽毛球群体的片断记忆

发布时间:2011-09-15 11:11 点击:3894 编辑:admin

                             2003级通信工程 黄珩燕

    工作之后的日子,总是充满琐碎的忙碌,时间的标尺往往颠倒,记忆也变得零乱。虽然羽毛球是给北京的生活带来最多亮色的活动,但也只能想起一些零碎的片断……
    2009年3月14日下午13:00- 16:00,丰台区三路居525号中国戏曲学院西侧羽动天下羽毛球馆,到场同学:杨宁、李丽琴、白松、周永新、黄珩燕,第一次羽毛球活动拉开帷幕。杨宁大师在校友网站上所发的详尽、贴心的发起帖,今日看来依然亲切。也正是靠着这篇帖子,才能较为完整地回想起当日的情景。数个月后,第二次寻到该球馆想订场地时,只余一片断垣残壁,唯一可供确定球馆曾经位置的,只是一面未被推倒的蓝色内墙而已。而关于那个下午的个人回忆,便只有午后明媚的阳光,相见如故的感觉以及久别球场的生涩。
    一旦开始,便成习惯。自第一次活动后,羽毛球活动便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基本固定了下来,除春节假日及多人同时出差不在北京时,从未间断。由于是个完全开放的活动,故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虽有数十人参加,成员却始终流动,甚至有渝粤浙沪鄂等各地校友借出差之机闻讯而来。大抵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而关于下次何时再聚,甚少邀约,在诺大的城市里面漂着,各人的境况总在变化,随意最好。于是便有了许多初见与重逢,至今已无法一一追忆,只有一些温暖的瞬间依然清晰。如求欢师兄第一次见面时羞涩地跑近,冷师兄在东方威尼斯蒸笼般的顶楼球馆中令人惊异的灵活奔跑和爽朗笑声,解丹笑起来时眯住的双眼以及可爱的酒窝,小白在说到“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周末和一帮校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难得一见的腼腆,小新在把球扑在趴导头上后情难自禁的得瑟,乔师兄在谈到关于投资的哲学思考时的滔滔不绝,小曾穿着卡哇伊的运动服,灵巧闪身躲过对方重杀时轻拍胸口表达后怕的表情,大师没带装备路过时,挽起裤角光着膀子上阵的威猛,杨师兄手捧《明朝那些事儿》走近时满面的笑容……凡此种种,都是过去这一年多当中,令我快乐的经历。
    或许,幸福真的是对重复的渴求,于是在这无休止的疾速奔跑中,总在找寻一些可以确知,可以重复的事情。只是,即使每周在相同的时间,来到相同的地方,做相同的事情,许多的场景,已无法重现。就像我们不会再像那天打完球吃完川办后,那么疯地唱歌跳舞,之后还通宵杀人,不亦乐乎;也不会再一身臭汗地窝在红鼻子的包间里面,自说自话,却又仿佛有非常好的共鸣般,一个个抢着往下灌酒;更难得在酣唱之后,从凌晨仍温暖热闹的KTV中走出,却顿时被漫天的鹅毛大雪惊艳得倒吸一口气,之后像孩童一样屁颠屁颠地跑到雪地里去撒野……
    我们都在这趟飞速疾驰的列车上,去往一个不可预知的美好未来,曾经历的一切,都正如窗外依稀的风景,飞驰而过。并没有多少面蓝色的内墙留下可供凭吊。曾几何时,在想到如果有一天不与任何人道别,悄悄离开这座城市,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会有人记起我,我对这座城市亦不会有任何记忆时,心中凄然,因为一直觉得无痛无趣,了然无痕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而今日,即使在黄昏时,便背起简单的行囊,搭上一辆车去远方,不再归来,亦不会有太多遗憾,只因确切地在这里有趣地待过,有许多人和事能使我偶尔忆起仍能感觉到温暖,足矣。
    兹以此文,献给所有曾一起打球、觅食、唱歌、杀人的朋友,以及一起度过的过往时光。

(注,本文写于2009年,作者于2011年离开北京到广西工作)

相关文章